二月二,龍抬頭,養生從頭開始。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個不少人正面臨的“頭頂危機”——脫發。
中國衛健委數據統計顯示,我國脫發人數已超2.5億。什么概念?大概就是每6人中就有1人伴有脫發問題。
“發為腎之華”,《黃帝內經》記載腎精不足,頭發就容易干枯、脫落。然而,脫發其實并不都怪腎,也可能是脾胃在作怪!
脫發,或是脾胃有問題
生活中,有些人脫發的同時,還會伴有頭發以及臉愛出油、頭皮癢、大便干等癥狀,這其實就是脾胃濕熱導致的脫發。
脾胃位于中焦,被譽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滋養著全身各個部位,包括頭發的生長與健康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二者共同協作,實現消化與營養的轉化輸送。
當脾胃功能受損時,一系列問題就會隨之而來。首先,身體里的水液代謝會變差,頭發得不到足夠的營養,容易干枯掉落。其次,濁陰無法正常下降,水液容易停留在體內,形成痰、濕等病理產物。這就是我們常說的“濕氣重”。
濕氣過重不僅會影響身體的整體健康,更會直接作用于頭皮,導致頭發油膩,阻礙發根的正常吸收營養,進而加速脫發。
想象一下,頭發就像一片禾苗。如果我們每天按需、定時、定量地給它澆水施肥,它自然能夠茁壯成長;但如果我們無節制地給它補充營養,反而會把根漚住,使其無法吸收到必要的營養物質,最終適得其反。
藥食搭配,健脾祛濕
要改善脾胃濕熱導致的脫發問題,日常需要通過“飲食、起居、運動、情志”四合理,盡量去調動自我調節能力,改善自身的體質狀況。
還可以嘗試中草藥調理。健脾祛濕的中藥有很多,常用山藥、茯苓、白術、薏米、砂仁、白扁豆、赤小豆等,推薦下面幾個藥食同源藥材及名方:
中醫認為,茯苓具有顯著的利水滲濕功效,藥性平和,既能入藥,又可食用,是不可多得的健脾祛濕要藥。現代研究表明,茯苓中含有的多糖有補中健脾以及增強免疫的作用。
薏苡仁被譽為“祛濕之王”,與茯苓功效相近,二者搭配,能利水消腫,滲濕,健脾。對于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、食少便溏來說兩者都是非常好的藥食同源藥材,體內有“濕氣”的人群尤為適宜。
赤小豆的體形比一般紅豆小,細長,形狀扁扁的。功效上,被稱為“祛濕第一豆”,有解毒、排膿、利水、消腫的作用,所以入藥都用赤小豆。
出自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的“參苓白術散”,是中醫用以調理脾胃虛弱的良方,其中人參、茯苓、白術可補脾肺之氣,山藥補脾固腸,陳皮、砂仁可理氣溫胃。
0
換一換
0
無限極服務
微博
無限極(中國)
無限極視頻號
紛享薈商城